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报道 » 正文

云南发现新类型超大规模稀土矿床,新疆发现斑岩型铜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6-18  浏览次数:205
核心提示:云南发现新类型超大规模稀土矿床,新疆发现斑岩型铜矿
 目录:

1,云南永平发现新类型超大规模稀土矿

2,东准噶尔金格勒斑岩型铜矿床的发现及意义

 

☆☆☆☆☆☆

云南永平发现新类型超大规模稀土矿

郑晓军1杨平2马亚雄2和浪涛2汪永华2白磊1李书程1崔银亮1

1 云南省有色地质局

2 云南省有色地质局地质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

 

第一作者:郑晓军,硕士,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科研与矿产勘查工作。

通讯作者:崔银亮,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科研与矿产勘查工作

 

1 导读:

近年来,云南省在稀土矿找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初步形成了以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为主,砂矿型、伴生型等类型为辅的稀土矿产格局。云南省有色地质局自2011年起在永平地区投资开展稀土矿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率先提出该区具有寻找以磷灰石为载体矿物的大型风化壳型稀土矿的潜力

2015 年以来,云南省有色地质局地质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在普查区施工浅井18 个(182.75 m)、钻孔31 个(651.89 m),累计探获矿石资源量1.395亿m3,原矿磷灰石资源量1868 万t,磷灰石平均含量8.86%原矿稀土氧化物(REO)资源量53 万t,稀土氧化物(REO)平均含量0.25%,稀土矿规模达超大型,磷灰石矿达中型规模。经选冶试验研究,磷灰石中稀土采用“酸浸出-碱分解除杂-分步浸出-提取”工艺,具有可选性。

研究表明,云南永平卓潘地区发现的与碱性岩体风化壳有关的以磷灰石为主要稀土载体矿物的稀土矿床,是一种新类型的稀土资源。目前国内尚无同类型矿床的报道,该发现填补了国内此类矿床勘查与研究的空白,为寻找稀土矿(尤其是特定赋存状态的稀土资源)提供了新方向,对拓宽稀散金属、稀土矿的找矿勘查思路和创新开发利用技术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受云南省地勘基金项目“云南省永平县卓潘稀土矿普查(K2015050)”和云南省有色地质局重点科研项目“云南省永平县卓潘稀土矿成矿条件综合研究(云色地任-11)”资助。

 

2 通过普查和综合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

(1)矿床位于澜沧江断裂东侧的大栗树—龙街弧形构造东西向基底隐伏断裂的交会部位矿区绝大部分为喜山期卓潘过碱性杂岩体出露区,为稀土矿的成矿母岩。岩体近东西向展布,长15 km,宽约5 km,出露面积约38.5 km2,岩体分相分带明显,中心相由碱性辉石岩带和辉长岩带组成;中间相为辉石正长岩相带;边部相由碱性正长岩带、霞石正长岩带组成,各相带之间呈渐变过渡关系(图1)。

图1 云南永平卓潘稀土矿普查区大地构造位置图(a)及地质简图(b)

1—楚雄陆内盆地;2—盐源—丽江被动陆缘;3—点苍山结晶基底断块;4—哀牢山蛇绿混杂岩;5—昌都—兰坪—普洱地块;6—双江—西定陆壳残片;7—保山地块;8—耿马被动陆缘;9—保山陆表海;10—一级构造单元;11—二级构造单元;12—二级构造单元;13—第四系冲积层;14—上白垩统虎头寺组;15—下白垩统南新组;16—下白垩统景星组上段;17—下白垩统景星组下段;18—碱性辉石岩;19—正长辉石岩;20—等色岩;21—辉石正长岩;22—碱性正长岩;23—霞石正长岩;24—碱性正长岩脉;25—碱性辉长岩脉;26—闪长斑岩脉;27—辉绿岩脉;28—地层界线;29—断层(构造破碎带)及编号;30—勘探线剖面位置及编号;31—矿体及编号;32—普查区范围

 

(2)矿体主要赋存于卓潘过碱性杂岩体顶部风化壳内,矿体平面上与岩体出露形态相似,并受碱性辉石岩-辉长岩相控制(图2)。经普查,区内新发现稀土矿体2 条,其中规模最大的V1 矿体出露面积6.8 km2,矿石资源量1.186 亿m3,矿体平均厚度17.35 m,磷灰石精矿平均含量为53.74 kg/m3,磷灰石精矿中稀土氧化物含量平均为1.91%。V2 矿体出露面积1.9 km2,矿石资源量0.209 亿m3,矿体平均厚度11.2 m,磷灰石精矿平均含量为88.41 kg/m3,磷灰石精矿中稀土氧化物含量平均为1.84%,V1和V2矿体原矿稀土氧化物(REO)资源量53 万t,矿体控制未封边,预测区内原矿稀土氧化物(REO)资源量大于80 万t。

图2 云南永平卓潘稀土矿07、05号勘探线剖面图

1—褐色腐殖土层;2—岩体风化壳浅黄色、褐黄色黏土层;3—岩体风化壳灰白色、灰褐色砂质黏土层;4—岩体风化壳灰色、灰白色砂土层;5—岩体风化壳浅灰色半风化腐岩层;6—景星组上段岩石全风化层;7—景星组上段岩石半风化层;8—稀土矿体;9—等色岩;10—正长辉石岩;11—碱性辉石岩;12—第一阶段施工钻孔及编号;13—第一阶段施工浅井及编号;14—第二阶段施工钻孔及编号;15—球形风化

 

(3)重砂矿物主要为磷灰石、磁铁矿、褐铁矿、辉石、黑云母、绿帘石、榍石等,次为独居石、锆石、钍石、金红石、褐帘石、石榴子石等。稀土主要载体矿物为磷灰石,其次为独居石、褐帘石,磷灰石中稀土平均含量达1.9%,其稀土分配率占矿石稀土总量的85%。磷灰石中平均含P2O5 35.30%、CaO 58.85%、F3.60%,属于氟磷灰石。稀土元素在磷灰石中赋存形式为类质同象和包裹体的形式(图3)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为轻稀土富集型,属低镧,高铈、钕,富镨、钐、镝、钆、铒、钇的轻稀土矿床。

图3 云南永平卓潘岩体岩石显微结构

a—ZK0528霓辉岩(磷灰石,粒度≤0.8 mm×3.2 mm);b—ZK0006辉长岩(磷灰石,粒度≤1.5mm);c—YP013-ZS1辉石岩全风化带(磷灰石、锆石、褐帘石);d—辉石岩全风化带(磷灰石包裹独居石); Or—正长石;Ab—钠长石;Px—辉石;Bt—黑云母;Pl—斜长石;Agt—霓辉石;Ap—磷灰石;Ser—绢云母;Px—辉石;Zr-锆石;Aln—褐帘石;Lm—褐铁矿;Mnz—独居石

 

(4)该稀土矿形成机制为:澜沧江超壳断裂旁侧的拉分盆地深度拉伸→富集型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富磷(磷灰石含量最高达30%)富稀土及富稀有金属的高碱、高钙、低镁岩浆岩岩体,经岩体风化-解离-易溶组分淋滤-副矿物富集-剥蚀的反复成矿作用,形成以磷灰石为主要稀土载体矿物的岩体风化壳磷灰石型稀土矿床。

(5)该岩体风化壳磷灰石型稀土矿富集共(伴)生元素多达12种,其中磷灰石、钪、钍达到独立或共生矿床指标,锆、铪、钴、镓、钛、铌钽、金等达到伴生要求,经济价值高。该矿床具有“背景独特、类型独有、矿层稳定、矿体富厚、多矿共生、规模巨大”的鲜明特点,为云南打造稀土矿大型资源储备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以磷灰石为主要载体的岩体风化壳稀土矿,其勘查和开发目前在国内未发现和报道,本次发现填补了国内该类型矿床勘查和研究的空白,对寻找稀有金属、稀土矿提供了新方向。

 

 

☆☆☆☆☆☆

东准噶尔金格勒斑岩型铜矿床的发现及意义

赵玉京1,2张小军1,2陈刚3朱志新1,2屈栓柱4陈俊1,2王君良1,2肖艳东1,2陈实1,2范侥1,2胡尊平1,2陶鹏飞5陈启聪1,2苟敬敬1,2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研究院

2 新疆高海拔浅覆盖区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

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地球物理化学探矿中心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勘查质量评价中心

 

第一作者:赵玉京,地质矿产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固体矿产勘查与成矿规律研究工作。

 

导读:

东准噶尔位于新疆东北部,延伸至中蒙边境地区,是中亚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已发现多处斑岩型矿床,显示出巨大的找矿潜力。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背景下,202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研究院项目团队在执行自治区地勘基金项目《新疆青河县二台-北塔山一带1∶5万矿产地质调查》过程中,通过1∶5万化探扫面,圈定了以铜、金、钼元素为主的综合异常经异常查证,发现了金格勒铜矿点2024年,项目团队继续实施地勘基金滚动项目《新疆青河县金格勒铜矿普查》,对金格勒铜矿点开展了初步评价工作。

勘查工作表明,矿区发育大面积热液蚀变,共圈定矿化蚀变带5条。这些蚀变带与1∶5万Cu-Au-Mo-Ag化探综合异常、1∶1万激电中梯异常以及1米空间分辨率航空高光谱遥感异常高度吻合。对其中S2、S4蚀变带进行了初步评价,以Cu≥0.2%为边界品位,共圈定铜矿体13条。矿体长度100~400 m,厚度2~48 m,铜品位0.2%~0.86%,平均品位0.2%~0.39%赋矿岩石为早奥陶世英云闪长斑岩和花岗闪长岩,围岩为上奥陶统大柳沟组中基性火山岩(夹少量沉积岩)及中奥陶统乌列盖组海相碎屑岩。蚀变分带特征明显,从中心向外依次发育高级泥化蚀变(高铝绢云母化)、绢英岩化、高岭土化、褐铁矿化及青磐岩化矿石构造以稀疏浸染状和细脉状为主,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和黄铜矿,含少量磁铁矿、辉钼矿、斑铜矿。矿床成因属斑岩型铜矿。该矿床蚀变规模大,激电异常与蚀变矿化带套合显著,具有巨大的进一步找矿潜力。

基金项目: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B03015-1); 新疆地勘基金项目(K24-XJ024); 新疆地质局青年人才计划项目(XGBYP202503); 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24ZD1002106)联合资助。

------内容提纲------

0 引言

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矿床发现过程

3矿床特征

3.1地质特征

3.2蚀变带特征

3.3矿体特征

3.4矿床成因

3.5找矿潜力分析

4意义

-----------

 

0 引言

斑岩型矿床多与中酸性、具斑状结构的浅成侵入体有时空和成因上的联系,兼具储量大、埋藏浅和易开采等特点,一直是工业界重点关注的矿床类型。近百年来,该类型矿床供应了全球近3/4 的铜,1/2的钼和1/5金元素需求量及大量的银、锌、锡和钨等金属。20 世纪70 年代,国外学者通过对俯冲带带大量斑岩型矿床的对比研究,总结出了斑岩型矿床蚀变、矿化的经典模型,即同心环状蚀变和细脉浸染状矿化,提出了经典的斑岩铜矿成因模型,建立了俯冲带弧岩浆环境斑岩型矿床成矿理论体系。岩浆弧(岛弧和陆缘弧)是产出大型斑岩铜矿最重要的场所,除经典岛弧及陆缘弧环境外,斑岩铜矿床还可产于碰撞造山带内,甚至产于陆内环境中。

中亚造山带作为世界典型的增生型造山带,经历了多洋盆、多俯冲带、多方向复式增生造山作用,发育大规模增生成矿作用,先后发现了多处大-超大型斑岩型矿床,包括蒙古国奥尤陶勒盖铜金矿(铜>35×106 t,金>1 200 t)、额尔登特铜钼矿(铜>11×106 t)、哈萨克斯坦阿克斗卡铜矿(12×106 t)、乌兹别克斯坦卡尔马雷克铜多金属矿(铜>24×106 t,金>2 250 t),东天山土屋-延东铜矿(铜>5×106 t),显示出巨大找矿潜力

东准噶尔地区是中亚增生型造山带和中亚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已在区域上先后发现索尔库都克、哈腊苏、玉依塔斯、乌伦布拉克、蒙西、和尔赛等一批斑岩型矿床。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研究院项目团队在青河县新发现金格勒斑岩铜矿,矿区发育大面积热液蚀变,圈出的蚀变带与1∶5万Cu-Au-Mo-Ag 化探综合异常、1∶1万激电异常及1 m分辨率航空高光谱异常高度套合,具中大型矿床成矿潜力。开展矿床地质特征总结对进一步找矿突破和区域斑岩铜矿成矿规律研究、下一步找矿工作部署具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东准噶尔位于新疆东北部直至中蒙边境地区,北部为阿尔曼太蛇绿混杂带,南部为卡拉麦里复合俯冲增生杂岩带。属赛米斯台-三塘湖复合岛弧带3级构造单元。在构造上包括额尔齐斯-玛因鄂博大断裂以南的准噶尔东北缘褶皱带,阿尔曼泰断裂以南、卡拉麦里-塔克扎勒缝合带以北的岛弧区古洋壳全部。

区域褶皱、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构造线总体方向为NW 向,北部受阿尔曼太深大断裂控制,加里东期、海西期构造活动强烈;南部主要发育库布苏断裂、清水-苏吉泉断裂及卡拉麦里等深大断裂,为一构造背景极为复杂、岩浆活动极其强烈的地区区域地层以晚古界为主,早古生界在北部和中部少量分布,由老至新有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第三系及第四系。区域岩浆活动强烈,包括与板块俯冲有关的岛弧钙碱性系列中酸性侵入岩、后碰撞伸展阶段形成镁铁-超镁铁杂岩及后造山阶段形成的碱性侵入岩。以中酸性侵入岩分布范围最广,侵入时代以石炭纪、泥盆纪和二叠纪为主,少量奥陶纪

2 矿床发现过程

2023年新疆地质研究院实施自治区地勘基金项目《新疆青河县二台-北塔山一带1∶5万矿产地质调查》,通过开展1∶5万化探普查,圈出以铜金钼元素为主的综合异常,经异常检查发现金格勒铜矿点2024年,地勘基金滚动矿产项目《新疆青河县金格勒铜矿普查》对金格勒铜矿开展了初步评价工作。同年,新疆地质局自筹资金在金格勒一带开展了航空物探与航空高光谱测量方法示范研究项目,实施单位为新疆地质研究院、新疆地质局地球物理化学探矿中心、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该项目采用空天地一体化勘查方法为矿床评价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

3 矿床特征

3.1 地质特征

研究区地层主要为中奥陶统乌列盖组、上奥陶统大柳沟组。其中,乌列盖组分布于矿区北部(图1),整体呈NW向带状展布。与奥陶纪中酸性侵入岩呈断层接触,主要岩性为沉凝灰岩、粉砂岩夹安山岩。大柳沟组分布于矿区南部,与奥陶纪侵入岩呈断层接触,主要岩性为玄武岩、安山岩、灰黑色粉砂岩及少量含钙细砂岩、少量含火山角砾熔岩,总体以中-基性火山岩组合为特征。

图1 区域地质矿产图

1.中—新生界沉积岩及洪冲积层;2.二叠系火山-沉积岩;3.石炭系火山-沉积岩;4.泥盆系火山-沉积岩;5.寒武—志留系变质沉积岩;6.前寒武系变质岩;7.二叠纪花岗岩类;8.石炭纪花岗岩类;9.志留纪—泥盆纪花岗岩类;10.奥陶纪闪长岩类;11.蛇绿岩;12.断裂带;13.金矿床;14.铜矿床;15.铜镍矿床;16.铜金矿床;17.铜钼矿床;18.铜金钴矿床


图2 矿区地质图

1.泥盆系蕴都卡拉组;2.奥陶系大柳沟组;3.奥陶系乌列盖组;4.英云闪长岩;5.英云闪长斑岩;6.石英闪长岩;7.石英闪长玢岩;8.闪长玢岩脉;9.石英闪长岩脉;10.石英碳酸盐脉;11.地质界线;12.断层;13.铜矿体;14.硅化/孔雀石化;15.黄铁矿化/褐铁矿化;16.高岭土化/沸石化;17.1∶5万化探综合异常及编号;18.蚀变带范围及编号

 

断裂构造发育,包括NW向、NNW向、近EW向、NE 向断裂。其中NW 向断裂严格控制区内地层、侵入岩及矿化蚀变带的空间展布矿区东部发育NWW向左行走滑断裂,可见乌列盖组紫红色粉砂岩和地表矿化蚀变带明显错断,该断层形成时间较晚,属成矿后构造。

侵入岩主要为英云闪长斑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玢岩,中基性脉岩发育。侵入岩呈NW向带状展布,向西延伸长20 km,宽1~3 km。英云闪长(斑)岩是区内主要含矿地质体,地表发育强烈热液蚀变,多呈浅肉红、白色、浅黄色。深部岩石受不同程度弥散状硅化影响,石英、斜长石斑晶等矿物颗粒边界较为模糊,石英斑晶多被熔蚀圆化,暗色矿物均发生绿泥石化。

3.2 蚀变带特征

矿床热液蚀变发育,圈出5 条NW 向展布蚀变带,长1 100~2 400 m,宽100~600 m矿区岩石经历了强烈热液蚀变,岩石中大多暗色矿物淋失,蚀变带总体呈浅黄、黄白、黄褐色,地表形成典型的火烧皮现象(图3-A)。蚀变带岩性主要为英云闪长(斑)岩,蚀变类型为硅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高岭土化、沸石化、青磐岩化、少量碳酸盐化。蚀变分带上,自蚀变带中心至外围依次发育高铝绢云母化、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硅化、青磐岩化在蚀变带中部,地表强烈硅化、高岭土化、黄钾铁钒化,可见多孔状石英发育(图3-B,C),推断为斑岩热液系统中心。硅化一般呈网脉状、弥散状分布(图3-D),褐铁矿化呈薄膜状、浸染状分布,钻孔内见钾化分布,连续钾化带在300 m以下,300 m以浅可见脉状钾化发育(图3-E)。蚀变具明显互相叠加现象,青磐岩化和硅化、绢云母化常叠加出现(图3-F)。

图3 矿区蚀变特征

A——蚀变带宏观特征;B,C——褐铁矿化多孔状石英;D——硅化、绢云母化;E——钾化、硅化;F——硅化、青磐岩化

3.3 矿体特征

目前仅对S2、S4 号蚀变带开展初步评价,按照Cu≥0.2%为边界品位,共圈定矿体13条。矿体北倾,由浅部陡倾至深部变为缓倾,倾角65°~23°,呈似层状、透镜状,长100~400 m,厚度2~48 m,铜矿体品位0.2%~0.86%,平均品位0.2%~0.39%。含矿岩性均为英云闪长斑岩,矿化主要分布于硅化、绢云母化、青磐岩化相互叠加区域,少量分布于钾化带中。

矿石结构为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矿石构造为脉状、稀疏浸染状和星点状构造(图4-A-C)。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偶见赤铜矿、斑铜矿、辉钼矿(图4-D-F)。次生矿物有孔雀石、褐铁矿、蓝铜矿。脉石矿物为长石、石英、绿帘石、绿泥石等。

图4 矿床矿石特征

A——石英-黄铁矿-黄铜矿脉;B——石英-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脉;C——浸染状黄铁矿化;D——黄铁矿、黄铜矿;E——黄铁矿;F——黄铁矿、斑铜矿;Py——黄铁矿;Ccp——黄铜矿;Bn——斑铜矿

3.4 矿床成因

矿床含矿岩体为英云闪长斑岩中,蚀变类型为绢云母化、硅化、青磐岩化、钾化、高岭土化,金属物主要为黄铁矿、次为黄铜矿、磁铁矿,偶见斑铜矿和辉钼矿。矿石构造以细脉状和稀疏浸染状为主,据含矿地质体、蚀变组合及矿化特征推断为斑岩型铜矿床。

3.5 找矿潜力分析

矿床含矿英云闪长斑岩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典型的岛弧岩浆岩特征,是斑岩型铜金矿的有利成矿岩体。矿区圈定出的蚀变带在规模上已具备寻找中大型斑岩矿床的潜力,前期实施的钻探工程进一步验证了地表大面积分布的黄铁绢英岩化均为硫化物氧化淋滤形成,极化率异常为硫化物引起。因此,目前圈出蚀变带和激电测量圈出的高极化率异常区,均可作为下一步矿床评价工作的有利区,进一步找矿空间巨大。

4 意义

金格勒铜矿的发现是新疆北部土屋-延东超大型铜矿、包古图大型铜矿、苏云河大型钼矿、索尔库都克中型铜钼矿发现以来,中亚斑岩铜矿带在新疆境内又一新的找矿突破,研究区大面积热液蚀变套合地球物理异常,显示具中大型斑岩铜矿床找矿潜力,该矿的发现将极大地带动区域斑岩型铜(金、钼)矿的找矿勘查工作。同时,金格勒铜矿的发现为深入总结新疆北部斑岩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资料,进一步明确了准噶尔东北缘斑岩成矿带空间展布规律,为开展区域斑岩铜矿勘查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会员级别服务对比表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蒙ICP备1900331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7840200014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互联网信息经营许可证:ICP证 蒙B2-2019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