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宏观背景与战略驱动
1. 国家安全维度: 全球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关键矿产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上升为“国之大者”。确保战略性矿产资源,特别是那些对外依存度高、在新能源、国防军工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矿产的自主可控,将成为“十五五”的核心关切。
2. 绿色转型维度: 实现“双碳”目标要求能源体系从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这将极大提升对锂、钴、镍、稀土(用于永磁电机)、铜、硅、银等“新能源矿产”的需求,同时长期看将抑制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矿产的需求增长。
3. 科技自立自强维度: 高端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稀土、钨、钼、锗、镓等稀有金属和关键金属的支撑。这些矿产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关键材料基础。
二、 “十五五”期间矿产资源领域核心内容
基于以上驱动因素,“十五五”规划在矿产资源领域预计将围绕 “保供、提质、绿色、循环” 四大主题展开。
(一) 强化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1. “战略性矿产目录”的动态优化与精准施策:
· 行动: 将对现有战略性矿产名录进行评估和动态调整,进一步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和尖端科技领域的需求。
· 分析: 除了现有的24种战略性矿产,一些“关键小金属”(如铟、铌、钽等)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政策将对这些矿产实行全链条管理,从勘查、开采、冶炼到储备。
2. 实施新一轮战略性矿产找矿突破行动:
· 行动: 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矿产资源勘查的投入,重点在西部成矿带(如新疆、青藏高原)和重要盆地部署基础地质调查和深部找矿工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风险勘查。
· 分析: 这是“立足国内”保障资源供给的根本之策。深部、复杂条件下的找矿技术和装备研发将成为支持重点。
3. 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制度:
· 行动: 推动建立产品储备、产能储备和产地储备相结合的战略储备体系。特别是对进口依赖度极高的矿产(如钴、锂、铂族金属),将加快国家储备库的建设。
· 分析: 旨在应对国际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和潜在供应中断风险,增强国家应对国际危机的韧性。
(二) 推动矿业全产业链绿色化与智能化转型
1. 绿色勘查与绿色矿山建设全面深化:
· 行动: 将绿色勘查标准贯穿始终,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矿山企业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社区和谐方面达到更高标准。
· 分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持续深化,环保不达标的矿山将面临关停淘汰。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标准将成为矿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修课”。
2. 矿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
· 行动: 大力推广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矿山领域的应用,建设“智能矿山”、“无人矿山”。
· 分析: 智能化是解决矿山安全、效率和人力成本问题的关键路径。通过远程操控、自动驾驶、智能选矿等,实现“少人则安、无人则安”,并提升资源回收率。
3. 发展循环经济,打造“城市矿山”:
· 行动: 大力支持从退役动力电池、废电子产品、废电机中回收有价金属(锂、钴、镍、稀土等)。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突破回收利用关键技术。
· 分析: 循环经济是降低原生矿产资源依赖、减少环境污染的战略途径。“十五五”期间,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成为矿产资源供给的重要补充。
(三) 优化全球资源配置与国际合作
1. 构建多元化、负责任的海外供应网络:
· 行动: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股权投资、长协合同、联合开发等多种方式,在资源丰富、政治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如非洲、中亚、南美)建立海外资源基地。
· 分析: 单纯依赖现货市场采购风险高。通过资本和技术“走出去”,深度参与全球资源治理,是保障供应链稳定的必然选择。
2. 推动建立负责任的全球供应链标准:
· 行动: 将更加强调在海外投资中遵守当地法律、保护劳工权益、注重社区发展和环境保护,对标国际标准。
· 分析: 这有助于提升中国矿企的国际形象,规避ESG风险,确保海外项目的长期可持续运营。同时,中国也可能在关键矿产的绿色、低碳认证标准上争取更多话语权。
三、 对主要矿种的需求与市场影响预测
· 新能源矿产(锂、钴、镍、稀土): 需求将持续高速增长,价格中长期看涨。国内盐湖提锂、硬岩锂矿开发将加速,但进口依赖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
· 基础金属(铜、铝): 铜因在电网和电动车中不可替代,需求依然强劲。铝的轻量化优势在交通领域突出,但其生产能耗高,将面临更严格的碳排放约束。
· 传统能源矿产(煤炭): 消费量将进入平台期并逐步下降,但其作为“压舱石”的能源战略地位在“十五五”前期依然稳固。煤矿的职能将从“单一产煤”向“煤电、煤化工、综合能源基地”转型。
· 关键小金属(钨、钼、锗、镓): 因其在半导体、军工、航空航天中的独特用途,战略价值将不断攀升。国家对其生产总量调控和出口管理可能趋严。
四、 挑战与建议
面临的挑战:
1. 国内资源禀赋约束: 部分关键矿产品位低、开采条件复杂、环境成本高。
2. 国际竞争白热化: 美欧等发达国家正加紧构建排除中国的“关键矿产俱乐部”,地缘政治风险加剧。
3. 技术与成本压力: 绿色低碳技术和循环回收技术尚需突破,成本优势有待建立。
对策建议:
1. 对企业:
· 加大技术研发: 投资绿色采选、综合利用和回收技术。
· 布局全球市场: 积极参与海外优质项目,建立多元化供应渠道。
· 践行ESG理念: 将环境和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战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对政府/行业:
· 完善法律法规: 加快《矿产资源法》修订,为战略储备、绿色矿业等提供法律保障。
· 构建统一大市场: 建立全国性的矿产资源交易中心和价格指数,提升定价话语权。
· 加强国际合作: 利用“一带一路”等平台,深化与资源国在技术、标准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
“十五五”规划将把矿产资源安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其核心路径是 “内外兼修、绿色智能” :对内通过找矿突破、绿色转型和循环利用挖掘潜力;对外通过多元化、负责任的国际合作保障供应。整个矿业产业链将迎来一场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着安全、绿色、高效、智能的方向加速演进。成功应对这一变革的企业和国家,将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