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报道 » 正文

多龙铜矿:产能冲刺世界级,水资源“拦路虎”能否被驯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9-10  浏览次数:0
核心提示:多龙铜矿:产能冲刺世界级,水资源“拦路虎”能否被驯服?
 0
1
西藏铜矿资源概况

西藏坐拥中国65%的铜资源,已探明铜金属储量超4000万吨,潜在资源量达1.5亿吨,形成四大千万吨级资源基地:

  1. 玉龙成矿带:以玉龙铜矿为核心,铜金属储量607万吨,伴生钼40万吨、金178吨、银9762吨

  2. 冈底斯成矿带:驱龙-甲玛矿集区铜资源量超1000万吨,驱龙铜矿单矿床规模居亚洲第一。

  3.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多龙矿集区探明铜资源量2000万吨,远景资源量有望突破3000万吨

  4. 雄村-朱诺成矿带:朱诺铜矿铜资源量294万吨,雄村铜矿208万吨,伴生金202吨、银1042吨

资源潜力:青藏高原新发现铜矿资源量2000万吨,三大成矿带预测资源量达1.5亿吨,占全国铜资源总量的50%以上,具备打造世界级铜资源基地的条件。

6座超大型铜矿:目前在建在产的超大型(原矿产量大于1000万t/a)共有6座矿山:

巨龙铜矿25万t/d

华泰龙5万t/d

玉龙10万t/d

多龙25万t/d

翔龙12万t/d

金龙24万t/d,建成后日处理量101万t/d,年处理能力突破3亿t!如此庞大的产量,不仅是我国铜矿产业雄厚实力的有力证明,更是保障国内铜资源稳定供应的“定海神针”。

然而,在这看似一片光明的背后,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的挑战——矿山生产用“水”哪里来?从矿石的开采到破碎、研磨、浮选、浸出,再到尾矿的处理与排放,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水。

那么,在这场铜矿产能狂飙的盛宴中,面对水资源匮乏这一“拦路虎”,这六座超大型铜矿究竟将如何破局?是凭借科技创新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还是另辟蹊径寻找新的水源?又或者,在这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中,隐藏着一条前所未有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我们一同揭开这背后的神秘面纱,探寻西藏铜矿产业在水资源困境中的突围之道。

本期先从多龙铜矿开始……

02
分析依据与参考标准
行业标准
  • 《铜选矿厂节能设计标准》(GB/T50778-2021)吨原矿新水消耗≤0.6m³/t,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1.0m³/t,选矿废水循环利用率≥85%。

大型铜矿新水消耗参考(m³/t矿石)
  • 玉龙铜矿:0.0339(行业最低)

  • 巨龙铜矿:0.0435

  • 甲玛铜矿:0.35

  • 多宝山铜矿:0.38

  • 普朗铜矿:0.419

  • 德兴铜矿:0.393


玉龙铜矿新水消耗计算依据
  • 玉龙铜矿三期工程总用水量100314m3/d,其中:生产水新水量3390m3/d,循环水新水4600m3/d,回用水量92324m3/d。

  • 开采规模:3000万t/a(10万t/d)

  • 新水消耗:0.0339m3/t


 

03
多龙铜矿水资源需求测算
核心参数与结果
  • 年原矿处理能力:7500万t/a

  • 单位新水消耗参考:采用玉龙铜矿最低指标0.0339m³/t(玉龙铜矿,行业最优水平),暂按此标准测算。

  • 年新水消耗量:7500万t×0.0339m³/t=254万m³/a

 

04
改则县水资源供给能力分析
水资源总量与质量

改则县用水总量管控(“三条红线”要求)
  • 西藏自治区和阿里地区根据此国家总目标(《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逐级分配下来的指标。

  • 改则县年度用水总量上限严格控制在1200万m³以内。

  • 用水结构分配:其中,工业用水配额占比≤30%,即最大为360万m³/a。

  • 农业、生活与生态用水:分别占比约35%、20%和15%。

 

05
水资源供需分析
供需平衡问题

按玉龙铜矿(行业最优水平)测算,多龙铜矿年新水需求254万m³,低于改则县工业用水上限360万m³及总用水上限1200万m³,从量化指标看无直接缺口,但将占据该配额的70.5%。其他工业项目新水占比仅占30%,能否满足要求,是个未知数。

需警惕“潜在风险”——若工业用水配额被其他工业项目占用、极端气候导致水资源量减少,可能引发实际供需矛盾。

潜在风险点
  •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改则县水源依赖冰雪融水,枯水期(冬季)可利用量可能下降;

  • 竞争用水压力:区域内农业、生活用水需求刚性,若新增工业项目,可能挤压多龙铜矿用水空间;

  • 生态用水保障:需优先满足河湖生态流量,地表水资源实际可调配量可能低于理论值。

 

06
风险应对与优化解决方案
循环水系统优化(核心降耗手段)
  • 目标:将尾矿回水率提升至95%以上,构建闭路冷却系统;

  • 策略:实施“多级用水”——高质水(新鲜水)用于选矿关键工序,低质水(循环水)用于降尘、设备冲洗;

多源供水整合(拓宽水源渠道)
  • 构建“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雨水”互补网络:

    • 地表水:优先利用鲁仁河、亚多河汛期来水,通过水库调蓄平衡枯水期需求;

    • 再生水:利用麻米错盐湖膜浓缩副产淡水(不占用“三条红线”指标);

    • 雨水收集:在矿区建设集雨设施。

政策与技术创新(突破约束瓶颈)
  • 政策层面:

    • 争取将多龙铜矿纳入“战略性矿产开发”清单,适度提高工业用水配额占比;

    • 探索水权交易,从用水指标充裕的区域/项目获取额外额度。

  • 技术层面:

    • 推广“无水选矿”“空气冷却”技术,减少新鲜水依赖;

    • 建设“数字孪生水源地”,实时监测水资源量、水质及用水效率,动态调控供水策略(目标: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30%以上)。

生态保护协同(保障可持续性)
  • 植被修复:采用“草皮移植+微生物修复”技术,确保矿区植被恢复率≥90%;

  • 生态流量管控:严格落实河湖长制,保障下游河流生态需水,避免因采矿用水影响区域生态平衡。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会员级别服务对比表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蒙ICP备1900331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7840200014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互联网信息经营许可证:ICP证 蒙B2-2019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