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人物】胡要林:操控水泥企业“大脑”的幕后高手
操控水泥企业“大脑”的幕后高手
农晨迪 姜慧花
胡要林,华润水泥(平南)有限公司电气部副主任工程师。多年来扎根水泥行业,苦练技艺,在仪器仪表、设备计量、自动控制等方面攻坚克难,先后完成技术改造8项,申请国家专利6项,微小改善154项。曾获贵港市“贵港工匠”、华润集团“卓越工匠”、华润水泥控股“创课泥匠”等称号。
一名工匠只有做到在专业上精益求精,在工作上全力以赴,在思想上与时俱进,才能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工匠。
年轻小伙态度好,勤学苦练爱思考
2008年,胡要林从江汉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就来到了华润水泥(平南)有限公司,成为一名DCS技术员。刚工作时,胡要林和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同样面临缺乏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难题。但是胡要林和同时期进入公司的年轻人相比,在态度上又有一些不同。
韦利勇曾是胡要林的师傅,他还记得胡要林刚参加工作时特别积极。那时候,胡要林针对自身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匮乏的实际,以强烈的求知欲,每天上班跟着师傅学,下班利用空余时间自学电气自动化、电机维修技术、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有不懂的问题他就追着师傅问,硬是靠着自己的勤奋积累了业务知识和工作经验。仅仅用了短短两年多的时间,他就已经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外行进步成为班组技术能手,开始在各种技术技能比赛中崭露头角。
技术能手干劲足,勇担责任克难题
胡要林成为各方面拔尖的技术能手后,并不满足于现状,在本职工作领域逐渐成熟之后,胡要林开始利用本职工作以外的时间钻研电气前沿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创新,积极带领平南水泥自动化组团队将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引入到日常工作以及公司的各专业领域中。
2013年,华润水泥(平南)有限公司的基地能源管理系统(简称ERP系统)上线后,该公司的管理信息化程度仍然很低。管理、执行层所需数据的收集、统计、整理和调度工作等都要手工执行,工作效率低。
“管理信息化程度低主要体现在工作人员之间交流的渠道不畅通上。”胡要林举了个例子,当时生产线设备是由操作员在中控室控制的,而生产线则由设备维护人员负责维护。但是当生产线出现故障时,能在第一时间看到电脑发出故障提示的往往是在中控室里的操作员,而不是负责维护设备的维护人员。维护人员需要等操作员告诉他电脑显示具体哪里出故障了才能开始着手修复故障。同时,当设备出现故障后,操作员要通知总调、领导和维护人员三方,至少要打三个电话,这样一来耗费不少时间,不仅会耽误故障处理,如果生产线因故障导致停产,经济损失会更大。
为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胡要林带领团队以公司的基地能源管理系统为基础,自主研发生产管理信息化平台。
“在研发生产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难题就是我和我的同事都是学电气自动化的,没学过计算机编程,一切从零开始。”胡要林说,没学过计算机编程的他,只好利用业余时间钻研IT知识。胡要林说,他一边学习,一边到网上抄代码再自己进行调试,前前后后大概花了三年时间,才终于使得生产管理信息化平台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
经过不断攻坚克难,胡要林和同事研发的生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功能日益完善。如今,该公司实现现场生产数据的自动采集、填报、管理,并通过网页、报表、微信等多种手段定时发布及自动推送,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减少了员工工作量。
生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发送的信息中包含水泥磨工序电耗、提升机电流等信息,还有产量、水泥熟料料位等信息。更重要的是,当设备发生故障停机时,该平台还能自动检测停机原因并实时发送到微信群,大大提高维修处理速度。
除此之外,胡要林一旦在生产现场看到工作人员在做重复性的工作,而且这个重复性的工作可以用自动化代替的话,他便会运用自己的技术,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胡要林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水泥行业专用能源管理系统”、“调度系统”、“故障排查手册”、“智能信息平台”和“生产管理信息化平台”等项目,为其所在公司节支增收提效率产生的经济效益达251万元左右。
成为“老手”风格高,传帮带徒育人才
胡要林不仅在创新攻关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他还积极开展“传帮带”工作,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和创新工作室,带动其他部门或其他专业的同事共同解决公司的难题,降低员工的工作强度和公司生产成本,也为该公司培养出不少人才。
“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胡要林都是一个好师傅,也是一位好领导。”何铭威是胡要林带领的技术攻关小组的一员,也是胡要林的徒弟。何铭威说,在胡要林的带领下,技术攻关小组团队无论是在专业技术提升方面,还是在创新、专利、授权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绩。“胡要林常常和我们说,一名工匠只有做到在专业上精益求精,在工作上全力以赴,在思想上与时俱进,那么他才能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工匠。”何铭威说。
此外,胡要林还编写了《华润水泥集散控制系统标准化.doc》、《自动化培训讲义》等专业书籍。他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辟了“专业资料共享平台”、“微课”等,让该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够通过这些平台实现专业技术难题的随时教、学、论、解。他带领团队开展现场教学、技术讲座、攻关改造等活动,先后提出了十几项升级改造方案,为企业发展储备了专业技术人才,先后带出了3名工程师,3名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