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技术 » 正文

“江南煤海”贵州煤矿智能机械化改造见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6-25  浏览次数:457
核心提示:“江南煤海”贵州煤矿智能机械化改造见闻
 “综采工作面从85人减至49人,通风、压风、运输、电力、排水5个辅助子系统值守人员由74人减至21人,年产量却比往年多出了30多万吨。”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守义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起了“加减法”。
  从159人到70人,只用了不到一半的人创造了建矿以来最高产量,足足比往年多挖了30万吨煤。这离不开公司智能机械化改造。
  近年来,为推进煤炭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贵州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推动煤矿智能机械化升级改造。截至4月底,贵州省共有226处煤矿的智能机械化改造通过验收。
  地处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发耳镇的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是贵州省“西电东送”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贵州较早完成智能机械化改造的煤企。
  2017年,发耳煤业坚持“自动化减人,机械化换人”发展思路,决定投入3600万元进行智能机械化升级改造。最终,在贵州省政府的支持下,公司在2018年5月完成了升级改造工作。
  在公司办公楼里的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只见操作人员按下控制平台上的启动键后,胶带运输机、转载机、刮板输送机、液压支架等设备按照指令自动开始运行。通风机、压风机、原煤运输、变电所、排水泵房五个子系统由集控中心远程操控,实现了无人值守。所有井下活动在大屏幕上清晰可见。
  “3600万元,物超所值。”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吴贵云算了一笔账,使用了智能设备后,公司每年可节约人工费用820万元;日采煤量由过去的平均2300吨提升到3400吨,效率提高了47%;员工收入也由过去月平均6000多元增长到目前的7300多元。
  技改带来的变化还有很多:以前下完井全身黑乎乎,现在挖煤敢穿白衬衣了;以前挖煤就是开山凿洞的力气活,现在挖煤成了细致活儿,像“做手术”;以前哪有煤、怎么挖全凭经验,现在靠数据说话;以前招个大学生比登天还难,来了还留不住,今年一口气招了34个……
  “地面一键启动操作采煤在贵州渐成常态,采煤业‘傻大黑粗’的形象也正在改变。”贵州省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丁雄军说,得益于智能机械化改造,高危艰苦的煤炭行业正在向技术型转变,煤矿职工也开始从“煤黑子”向“煤白领”转型。
  “在智能化、信息化的大潮下,谁犹豫不前谁就可能被淘汰。”尝到技改甜头的孙守义透露,下一步公司将引进矿井巡检机器人,并探索智能化瓦斯治理系统。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会员级别服务对比表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蒙ICP备1900331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7840200014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互联网信息经营许可证:ICP证 蒙B2-20190093